“媽媽,這十年我總對著舊照片喊您,您到底去哪了?” 吉林省榆樹市人民法院未成年人保護審判庭的法庭內,15 歲的小譚(化名)望著云端庭審視頻里的女子,淚水在眼眶里打轉,聲音帶著壓抑多年的哽咽。這起跨越十年的撫養費糾紛,不僅是一場親情的尋回之旅,更折射出未成年人權益保護中,專業婚姻家庭律師的關鍵作用。
一、案件背景:十年失聯的母愛與難承的撫養壓力
2015 年,小譚父母周某與譚某協議離婚,5 歲的小譚由父親譚某撫養。起初周某尚偶爾聯系孩子,后續卻徹底失聯 —— 電話空號、住址不明,十年間從未履行撫養義務。隨著小譚升入高中,學費、生活費驟增,僅靠譚某打零工難以支撐;更讓人心疼的是,小譚因長期缺失母愛,性格日漸沉默,深夜常對著舊相冊喃喃 “想媽媽”。為找回母愛、緩解經濟壓力,譚某決定帶小譚通過法律途徑追索撫養費。
二、律師在撫養費糾紛中的核心作用:從 “找人” 到 “維權”,全程護航
在類似小譚的未成年人撫養費糾紛中,專業婚姻家庭律師并非僅 “代理開庭”,而是從案件啟動到執行的全流程提供關鍵支持,具體可做以下工作:
1. 前期案情梳理與策略制定:明確維權方向
律師接案后,會第一時間梳理核心問題 —— 本案中,“找到失聯的母親周某” 是追索撫養費的前提,“證明十年未支付撫養費的事實” 是關鍵,“兼顧小譚的情感需求(找回母愛)” 是額外重點。基于此,律師會制定分階段策略:先通過合法途徑排查周某線索,再固定撫養義務相關證據,最后在訴訟中同步推動親情溝通。
2. 調查取證:破解 “找人難、舉證難” 痛點
本案中,周某身份信息陳舊、聯系方式失效,是最大阻礙。此時律師可發揮專業優勢:
協助向法院申請調查令,對接派出所核查周某戶籍變動、近期活動軌跡,聯動通信運營商調取關聯手機號、社交賬號;
收集小譚的撫養開支憑證(學費單、生活費記錄)、譚某的收入證明,證明 “撫養費缺失導致的經濟困境”;
固定小譚的成長記錄(照片、學校證明、心理評估報告等),佐證 “母愛缺失對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的影響”,為后續調解或判決爭取更有利結果。
3. 庭審代理與調解溝通:平衡法律權益與情感需求
庭審中,律師不僅要依法主張撫養費(包括補付十年未付部分、后續每月支付金額),更會關注小譚的情感訴求:
代為陳述案件事實時,重點強調 “父母撫養義務的法定性”,同時傳遞小譚對母愛的渴望,避免案件淪為單純的 “錢款糾紛”;
若對方(周某)提出 “生活困難”“聯系不上孩子” 等辯解,律師會結合《民法典》相關規定,理性反駁不合理理由,同時為雙方搭建溝通橋梁 —— 如本案中,律師可協助傳遞周某的愧疚與解釋,緩解小譚的抵觸情緒,為調解創造條件。
4. 后續權益保障:確保判決 / 調解協議落地
達成和解協議后(如周某承諾補付撫養費、定期探望),律師會協助審查協議條款,明確支付時間、方式、探望頻率等細節,避免后續產生爭議;若周某未按約定履行,律師可及時向法院申請強制執行,保障小譚的合法權益不受損害。
三、律師解讀:撫養費糾紛背后的法律要點
結合本案,婚姻家庭律師從法律層面解讀三大核心問題,為類似案件提供參考:
1. 父母離婚后,撫養義務是否 “隨離婚消失”?
解讀:根據《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》第一千零八十四條規定,“父母與子女間的關系,不因父母離婚而消除。離婚后,父母對于子女仍有撫養、教育、保護的權利和義務?!?本案中,周某雖與譚某離婚,但對未成年的小譚仍負有法定撫養義務,即使失聯十年,也不能免除支付撫養費的責任 —— 這是法律的強制性規定,不受 “是否聯系得上孩子”“生活是否困難” 等因素的絕對影響(若確有經濟困難,可申請酌情調整撫養費金額,但需提供充分證據,且不能完全拒絕支付)。
2. 撫養費的追索范圍:只能要 “未來的”,還是能補 “過去的”?
解讀:撫養費的追索包括 “已實際產生但未支付的部分” 和 “未來應支付的部分”。本案中小譚主張 “補付十年未付的撫養費”,符合法律規定 —— 根據司法實踐,未成年人可在年滿 18 周歲前,追索未成年期間父母未支付的撫養費,不受訴訟時效的限制(因撫養費涉及未成年人的基本生存權,屬于 “不適用訴訟時效的請求權”)。后續每月的撫養費金額,通常會結合當地生活水平、孩子實際需求、父母經濟能力綜合確定。
3. “探望權” 與 “撫養費” 能否綁定?拒絕探望能否拒付撫養費?
解讀:不能。探望權是父母的權利,撫養費是父母的義務,二者并非 “對等交換”—— 即使周某未探望小譚,也不能以此為由拒付撫養費;同理,譚某也不能因周某未支付撫養費,就拒絕其探望小譚。本案中,律師會引導雙方明白:探望權的實現(周某定期探望小譚),不僅是父母的權利,更是滿足未成年人情感需求的重要方式,與撫養費的支付相輔相成,共同保障小譚的健康成長。
四、結語:法律是底線,親情是歸宿
小譚的案件最終以 “周某補付撫養費、定期探望” 圓滿落幕 —— 書桌前的新筆記本、放學路上的親子通話、餐桌上的點心,都見證著親情的回歸。這起案件不僅是一次撫養費的追索,更是一次未成年人權益的守護:專業律師的介入,既用法律底線保障了小譚的物質需求,又用理性溝通修復了破碎的親情,真正實現了 “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的統一”。
若您正面臨類似的撫養費糾紛、撫養權爭議,或需要協助維護未成年人權益,建議及時咨詢專業婚姻家庭律師 —— 法律不僅能為您爭取合法權益,更能為親情的修復與孩子的成長,搭建堅實的保障橋梁。

